宝马2系,作为宝马偶数系列入门的青春版车系,无疑也是车型变种最多的车系,从双门到四门轿跑,还有国内未引进的休旅版。从入门普通车型到MPA,再到M Power,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。
全新一代2系为了年轻化做了进一步的优化,尤其是在深度体验过这台全新“沈阳出产的纽北味儿”BMW M235L之后,更是印证了我的想法,称TA为“年轻人的第一台M”毫不过分!
一、外观全新M235L的外观的确饱受争议,但是从一台MPA车型的角度而言,外观在设计和细节上做的可圈可点。车头带有M logo的专属中网开口很大,配合着标配的曜夜黑色组件攻击力十足,最值得表扬的莫过于所有的中网开口,无论是上下左右,皆为真实通风口。
展开剩余90%且M235L为了散热还在车身两侧分别增加了额外的机油散热器,在炎热的夏天我无法让这台小钢炮有丝毫的过热,在一趟山路下来后,过热的只有我自己和轮胎。
闪电紫的车漆同样引人注目,作为如此吸睛的颜色,却不容易让人视觉疲劳,宝马在车漆方面永远不会让人失望。车身侧面的设计除了底盘高度偏高外,几乎没有槽点,牛角耳后视镜和无框车门无疑是加分项,加长的车身也没有破坏整体线条的美感,唯一的小遗憾就是必须要选装18英寸轮毂才能获得试驾车上的马牌SC7夏季性能胎,否则19英寸轮毂配备的都是普通轮胎,在这一点上逻辑稍有不通。不过18英寸的975M轮胎在造型上毫不逊色,视觉效果满分。
车尾是M235L的重头戏,亮黑色的扩散器、小鸭尾、四出排气无一不在向后车秀着肌肉,和X1 M35L相同,M235L的四出排气也是带有阀门的真四出,在电动化横行的当下,这一点属实难得。
尽管声浪的确被压制了许多,尤其是在关闭M专属声浪(模拟)后,在驾驶过程中很难听到来自排气的“劈里啪啦”,略显遗憾。
二、内饰/配置内饰方面,M235L依旧采用了宝马产品线内“小车”的家族设计风格,尽管如此,依旧有着很讨巧的独特设计。点阵式的氛围灯是个很新颖的设计,布置在左右出风口的上侧,抬头显示和中置音响也有着相互呼应的三角形外围设计,副驾驶仪表台上的M三色缝线无疑增加了不少的运动氛围感,无时无刻地提醒着副驾,你坐在了一台“M”里。
M运动型方向盘一如既往的好评,无论是红色回正标搭配三色缝线的设计,还是粗细握感都无可挑剔。档把针对国产版车型特意弄了水晶组件,白天看起来没太大区别,但当晚上灯光亮起后,会看到档把内部有着交错的纹路投影,细节感拉满。
标配的M运动型座椅和X1 M35L上的如出一辙,舒适度和包裹性均属上等,只不过相比起海外版腿托的缺失有些遗憾,对于身高较高的驾驶员,在长途驾驶时可能会影响一定的舒适性。座椅加热是标配,但座椅通风无法进行选装,在炎热的夏天如果能有座椅通风的选项无疑是锦上添花。
iD9智能座舱的表现随着OTA的更新变得愈发聪明,无论是唤醒速度、响应时间,还是对于连续指令的接收都让人满意,未来还会接入Deepseek,iD9系统后续的更新发展值得期待。
储物空间很讨巧,无论是门板上,还是中控扶手箱,所有杂物都能找到合适的地方储存,双杯架/Type-C接口也很实用,在空调下方还有个双层的储物平台,放车钥匙或者高速过路卡很方便,唯一要吐槽的,也许是为了设计的平整性,初次使用副驾驶手套箱的时候需要摸索下开关在何处,肉眼从正常坐姿很难看得到。内饰还有一个值得吐槽的地方,这个指导价不标配防眩目内外后视镜,属实不应该(3000元选装)。
作为加长车型,M235L的后排座椅专为中国市场打造,座垫整体加长,靠背加厚20毫米、座垫加厚10毫米,同时座椅角度加大达到26.75°,无论是乘坐空间,还是舒适程度都令人满意,哪怕是台轿跑车型,上下车也不难受,后排也有着双杯架/充电口和独立的空调出风口,作为“年轻人的第一台M”也能满足“拖家带口”的需求。
后备箱开口很大,进深空间符合大家对这个级别车型的期待,且做了下凹设计,所以垂直空间表现不错,但是后排座椅不可放倒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装载能力。
选装的5AU驾驶辅助一如既往的实用,速度60km/h以下时,还可以激活Assist Plus辅助驾驶功能,车辆可以在拥堵的车流中自主驾驶,驾驶员只需保持目视前方即可,对于车距的控制和加塞车的处理都很不错,宝马的辅助驾驶一直不以激进著称,靠谱、好用、易用才是目标。
三、驾驶感受作为一台M,驾驶无疑是重头戏,M235L标配红色M专属运动四活塞刹车、M专属双边四出排气管,托森前差速器和xDrive四驱系统。发动机盖下装备的是由BMW M调校的“BMW最强2.0T四缸机”,最大输出功率达300马力,400牛米,与之匹配的是7速双离合变速箱。整体这一套装备给我的驾驶感受就是“顺!”
在开这台车的时候,我总会不自觉的想要在车流中“钻一钻”,或者在没人的路口“劈个弯”,尽管听起来有些“幼稚”,但这台车的确无时无刻地在挑逗着我的驾驶神经。
动力输出的表现很好,整体标定和调教与X1 M35L几乎无异,两台车开起来的整体感受也非常接近,无论是在何种驾驶模式下,油门都非常的听话,动力输出极其线性,正常驾驶很难感受到变速箱在工作,油门的任何动作都能很快地反应在转速和体感上,很轻松的就能用右脚来控制车辆的转速和档位,踩多少变速箱就降多少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感觉。
运动模式下,变速箱也非常热衷于保持在高转速区间,以获得最佳的动力响应。无论是使用拨片进入手动模式,还是用自动模式,变速箱的升降档都极其干脆利索,连续的升降档也没有任何过热,或者不执行动作的情况,极其跟手和听话。在运动模式下每一次升降档还伴随着放炮和回火,只不过很不幸,这一切都是音响模拟出来的,但情绪价值的确是拉满了。
从0到法定最高限速,很难感觉这台车有任何的动力瓶颈,看到一个空挡,只管踩油就完事了,城区驾驶非常顺快,轻轻松松“见缝插针”。标配有弹射模式,但弹射过程中没有太能挑逗神经的地方,原地的涡轮建压和转速都不高,与竞品相比少了些情绪价值。
但在弹射模式下变速箱在1-3档之间的切换明显更快,没有任何的动力阶梯,松开刹车弹出去,一直到破百甚至有种电车的平顺感,能感受到,在这套变速箱的标定上,工程师下了不少功夫。
托森差速器和四驱在两个情况下感受最明显,一个是弯道,一个是直线加速的时候。在直线给大油的时候,会感受到前轴有想“抢方向”扭矩转向的趋势,同时明显能感受到差速器在努力地保持动力输出的平衡,不让动力打滑流失。在弯道中亦是如此,在山路上每一次出弯都可以放心大胆的提前开油,差速器和四驱很乐意把动力传向后轴和外侧车轮,如果不告诉我这是一台前驱平台的四驱车,我真的在山路上感觉我开的是一台四驱版本的330i。屁股非常的好动,除非入弯速度太离谱,否则很难感受到前轴在较劲,甚至出弯稍微多带一点方向和油门车尾还会摆出去,乐趣十足!
山路上连续的弯道是M235L发挥最好的地方,整个车很像一辆轨道车,马牌SC7轮胎的抓地力也很棒,也会很明显的告诉驾驶员什么时候应该冷静下来,而不是直接让车滑出去吓人一跳。在连续的弯道中车身的支撑性非常好,悬挂的压缩和回弹很干脆利索,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侧倾,车尾和跟随性也很优异,座椅的包裹性更是没得说,唯一的缺点可能是转向的阻尼略轻,和舒适模式的区别不大,所以路感的回馈会稍多,修方向的次数也会变多。
刹车的表现一带而过即可,对于这样一台小车,“前四后一”的M运动刹车绰绰有余,无论是极限的刹车力,还是散热能力都很优秀,“鸡蛋里挑骨头”的说一句,在城区驾驶的时候,尤其是堵车走走停停的状态下,这个刹车初段刹车力施加的偏大,很容易“踩多”,导致影响驾乘舒适度,需要驾驶员比较精细的控制右脚力度来减缓此问题,不过点头现象完全没有。
转向在城区表现很好,很轻,1.25圈即可打满,加上短小的车身,在城区驾驶非常游刃有余。但也有个小缺点,M235L的转向虚位标定有些模糊,在方向盘中心位的虚位区打方向,车头几乎不会有任何响应,但一旦过了虚位区后,前轮会突然有一种拧发条“吃上劲”了的感受,转向的阻尼重量和车头的动作会瞬间出现,如果在连续小幅度变线的时候感受不太好,会有些不安定的感受,很难言语形容。
上文有说过悬挂在激烈驾驶的时候表现很好,但相对的,在城区可能就有些困扰了,悬挂的初段基本没有过滤,驶过路面的细碎颠簸,桥梁接缝,井盖,都能在屁股和手上感受到,如果路面同时有左右和上下的起伏,建议提高车速快速通过,否则准备好迎接“摇摇乐”。这个感受还是基于试驾车装备的是一套扁平比更高的18英寸轮胎,如果是19英寸,上述问题也许会更明显。这套悬挂虽然有着很好的支撑性,但终究受制于结构设计和成本,无法兼顾舒适度,和M240i或者更贵的车型上的那种“硬中带韧”完全不一样,M235L在悬挂方面的天秤几乎是完全倾向于运动性。
总结:作为M家族最年轻的车型之一,我认为M235L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,尽管有缺点,尤其是让我不太能接受的模拟声浪,但车无完车,在山路上那种“人车合一”的感受让我坚信,这是一台合格的MPA车型。不错的空间表现,抢眼的外观设计,优异的性能储备,入门即高配,没有花里胡哨的选装,可以看到宝马的诚意。
对于很多年轻消费者而言,M235L的出现,无疑是在这个价位多了一个更有活力的燃油小钢炮选项。
请留言 评论
发布于:上海市正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